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安全 >> 网络安全 >> 正文
高校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之路

发布时间:2023-03-01 10:27 浏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信息化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教育部制定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实现着从1.0到2.0的升级。为贯彻落实文件要求,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与需要,高校也正在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成与现代化教育相匹配的信息化体系。 各个高校校情不同、信息化基础不同,在信息化建设中大家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但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上基本都面临相似的困境。本文针对高校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以提高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水平和使用效益。

高校信息化项目管理现状

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基本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信息化发展体系,也找到了信息化部门的定位,明确了业务主导的建设,但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系统整合不足。现在各单位普遍开始重视信息化工作,但是仍然对信息化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更多地以自身业务为中心,建设部门亟需的业务系统,缺少全局的规划也不愿牵头从全校的角度进行整合。 2.数据共享不畅。教育信息化环境日益多样,大量SaaS平台进入学校,使得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环境日益复杂。部分信息化建设游离在总体规范之外,形成新的数据孤岛,为学校信息化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3.建设水平不高。业务部门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存在项目进展缓慢或需求不断变更造成项目延迟交付的情况。部分项目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建设,不重视服务体验,存在不满足浏览器兼容性、数据结构不规范等情况,最终建设绩效不佳,不能满足最初的整体规划。

高校信息化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一是缺少顶层推动和协调,归口部门职能发挥有待提升。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仍缺少针对学校全局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信息化建设管理界限模糊,信息化管理部门希望从全校的需求出发整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需求征集难,部门沟通存在阻力。 二是缺乏明晰的管理职责,仍存在新的数据孤岛。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统一建设目标,明确管理职责,统一数据标准,形成全面的数据及服务共享,将共享开放机制与信息化建设过程相融合,加强前期建设,减少后期治理。但因管理职责的落实不到位,使得部分数据孤岛无法打通,难以发挥数据效能。 三是缺少闭环的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推进不力。信息化管理工作没有形成闭环的管理体系,信息化管理部门承担监管职责,但缺少对信息化项目采购、建账环节的控制,使得学校部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进口径、出口径都不在信息化建设管理范畴内,信息化部门缺少对信息化项目建设情况的把控,无法保证建设质量与经费使用效益。

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构建

信息化建设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的建设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满足学校集约构建、共享集成等要求,实现信息系统的优化整合,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助推智慧校园的建设。 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由人员、规范、技术、资源、体制、机制、应用、安全管理等构成,如图1所示,以信息化队伍及信息化规范标准的同步建设为支撑,与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相融合,以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提供开放的数据资源及集约部署的网络服务器资源,构建分工明确、多方共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以满足业务需求、服务需求,创新探索数字转型的应用及平台的建设。

3F65C

图1 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架构

构建统筹管理的体制

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应按照统筹规划、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建立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学校设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实行管建分离制,由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及相关过程管理,信息化技术部门负责建设的技术支撑,业务部门负责项目的建设、使用及维护,形成“业务部门需求牵引,信息办规划协调,网信中心技术支撑,相关厂商落地实施”的推进机制。

 建立开放的数据和资源共享机制

高校信息化建设应数据共享、多头推进,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信息化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原则,以全面共享为根本,不共享为例外,坚持“一数一源”统筹建设信息化数据目录体系。同时应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信息化项目应依托统一的云服务集约部署,构建整合共享开放的信息机制。

完善信息化建设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依据,能够确保项目建设的有序开展,推进部门协同,提高办事效率。规章制度包括总体规划、体制机制、管理办法、技术规范。通过规章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做到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推进信息化队伍建设

信息化部门人数有限,要壮大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量,将队伍范围扩大至业务部门,培养信息化服务队伍,强化业务部门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培训提高信息化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考核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

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信息化项目建设应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要求,建立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在项目建设中贯彻落实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做到安全保护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探索

大连理工大学结合多年的建设管理经验,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上理体制、立标准、建队伍,开展了信息化全生命周期体系建设和建设流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开展信息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

学校在2016年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管理与决策机构,负责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并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由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办)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技术部门(网信中心)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及负责学校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管建分离,保障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学校通过制定校级管理办法以及技术标准,全面规范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从管理、规范、服务指导三个层面确保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学校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制度文件,与学校财务、采招、资产进行联动,所有信息化建设需求需要通过信息办的审批才可以进行采招,建设后同样需要信息办的审批才可以建账报销,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可管可控。 学校在2020年通过了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将任务执行情况列入年度考核指标,确保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开展各阶段工作和经费执行,使计划建设内容顺利实施。同时从网络安全责任制、网络安全日常管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化组织制度建设等方面对二级单位进行信息化考核评价,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明确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流程

信息化项目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要素,在信息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强化信息化部门的归口管理职能,掌握主动权与监督权;对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指导,抓住关键环节管理;加强软件资产的统筹管理,用审批环节约束软件项目建设。在全生命周期建设中,主要坚持总体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推进建设;抓住关键、规范验收;定人定责,保障运维,如图2所示。同时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同步贯彻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3C912

图2 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1.总体规划 统筹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的信息化项目参照学校其他项目管理的要求,总体思路是“项目入库,三年滚动”,本年申报下一年度之后的入库项目。由信息办制定重点建设任务,业务部门依据重点建设任务的规划及部门的需求,规划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建设需求的申报。 信息办对入库项目进行形式审核,网信中心负责技术审核,专家负责对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位一体,最终通过论证的项目可以进入信息化项目滚动库。滚动库关注的是可行性,立项则决定信息化项目是否能建设,排在什么顺位建设。 信息办同样也会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立项论证会,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预算与进度安排进行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进行学校预算申请。预算通过的项目,进行编号分配,签订任务书。项目建设单位须遵循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和管理要求,严格按照项目立项任务书计划如期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承担网络安全责任。

2.分步实施 推进建设

细化建设阶段,将建设流程拆解为建设方案评审、采购文件审核、采购招标、合同审核、项目建设几个环节。信息办组织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内容进行评审与论证,网信中心负责依据信息化建设规范与技术要求对建设方案做出技术评审。同时信息办作为采购及合同审批中的一个环节对采购文件、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按照计划开展项目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类项目比较复杂,做好建设阶段的过程管理尤为重要。为保障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学校明确了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要求与技术要求,并制定多个建设规范。通过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双重保障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让信息化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抓住关键 规范验收

验收是检验项目建设成效与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阶段的最后一道程序,同时也是建设成果转入生产使用的一个标志。学校制定了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来确保建设质量,规范验收程序。 在项目启动阶段,项目承建厂商需与建设单位依据建设方案、招投标文件、项目合同,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求,共同协商制定较为详细的工作清单并明确相关要求,以此确定项目的验收内容。项目验收分为验收自检、验收申请、项目终验三个阶段,见图3。

3C42E

图3 信息化项目验收流程

项目承建商按照工作清单进行验收自查,并向项目建设单位提请验收。项目建设单位按合同规定时间节点对承建商提交的验收材料、验收自查情况等验收内容进行验收核实并确认,网信中心依据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技术要求及验收申请等材料,出具审核意见,只有满足信息化建设各技术规范的项目才能通过验收申请环节。验收申请通过后,项目建设单位邀请专家组织验收,并给出验收结论。

4.定人定责 保障运维

运维服务是数字校园建设成果能顺利支撑学校业务、服务师生用户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审核制度,定期监控项目的负责人及管理系统状态。为解决学校各部门缺乏运维能力的实际问题,学校也在探索统一运维外包机制,计划引入外包服务商,协助完成各部门的信息化系统运维工作,同时承担网信中心与各部门及其信息系统供应商的信息化相关联络工作,更好地指导、规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总 结

大连理工大学自开展高校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以来,学校信息化技术部门和各职能部门能够遵循统筹管理、推进建设、规范验收、保障运维的全过程管理流程规范,贯彻落实制度、经费、资产、安全四个维度相关工作,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和创新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增强管理效率及服务师生能力。 并能够围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要求,结合《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进行顶层设计,扎实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质量达到预期目标,为学校实现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加速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支撑。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作者:张鹏1、单宇婷2、杨雨濛2(1为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2为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